内蒙古法治网讯(记者 杨乐)“不用来回折腾,在这一个地方就把我的麻烦事儿给解决了,太感谢你们了。”一名刚办完土地纠纷调解的群众说。今年以来,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核心,从场所建设到部门入驻精准发力,构建起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联动的解纷堡垒。如今,全县的综治中心主动将服务触角延伸至街头巷尾村落,让群众反映诉求从过去的“跑断腿”变为“家门口议事”,真正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从“多头跑”向“一站式”转变,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升级,走出了一条资源整合、法治引领、服务为民的卓资基层治理实践。

把治理资源拧成一股绳为民解忧
“我们把治理资源拧成一股绳为民解忧。”卓资县综治中心马主任说。卓资县加强资源整合、力量融合,积极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秉承“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原则,县、乡镇两级综治中心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整合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公共法律服务、信访接待、社会治安风险防控等功能,全力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的便民服务平台。
卓资县按照“中心吹哨、部门报道”“常驻+轮驻+随叫随驻”机制,创新打造“10+26+4+N”多功能一体化服务平台,有效破解基层治理“单打独斗”困局。“10”家常驻单位集中办公,提供权威政策解答和专业矛盾调处。“26”家轮驻单位按需入驻,精准补位,应对多元化矛盾诉求。“4”支专业力量,专职调解员、心理咨询师、律师、法学专家常驻中心,负责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和突发群体矛盾纠纷调处。“N”家单位根据诉求涉及情况随叫随驻,拓宽解纷渠道。“10+26+N”部门力量“握指成拳”,“4”支专业队伍协同发力,共同驱动多元共治、协同作战的强大引擎,彻底扭转了力量分散、条块分割的被动局面。针对跨地区、跨部门、乡镇综治中心无法解决的矛盾纠纷,上交至县综治中心办理,实现多方力量协同对群众诉求进行“会诊”“治疗”,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多方配合、齐抓共管的综合治理新格局。
巴音锡勒镇积极探索综治中心村级微治理模式,将人民调解融入其中,有效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维护了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
“作为一名调解员,思想一定要端正,不藏私心,群众找到我就是对我最大的信任,我努力在折中平衡上下功夫,让群众的烦心事得到妥善解决是我始终坚持的目标。”巴音锡勒镇十股地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岑丽琴说道。岑丽琴荣获2023年度 “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荣誉称号。作为调解队伍“排头兵”的岑丽琴从事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以来,全身心投入到人民调解工作中,让亲朋好友间的“冰块”融化,把乡邻间的“疙瘩”解开,用责任与爱心调解每一个纠纷,维护着群众的合法权益。
卓资县综治中心建立“贵所说事”工作室,打造调解专家引领、政法力量和行业人才支撑的专调+联调团队。乡镇探索“一镇一特色”调解机制,精心打造出“五心工作法”“五步闭环工作法”“三到位精细化排查化解工作法”等调解品牌,推动了各类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及时有效化解。

以法治之力解纷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以法治之力解纷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卓资县发挥“线上+线下”联动作用,强化“指挥联动+科学研判+快速流转+跟踪督办”功能,推动各类矛盾联调、治安联防、治理联动、问题联治、平安联创。推行“三单两函”运行机制,落细研判预警、协调调度、督办问责机制,确保群众诉求依照“路线图”依法化解,形成“一站式统一受理、靶向式分类流转、多元化依法办理、全过程闭环管理”调处化解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搭建调解、仲裁、复议、信访三级办理、诉讼等各类解纷载体,重点引入经验丰富的法官、检察官、警官、法学专家、律师及专职人民调解员等专业调解力量,组建34名高素质调解人才库,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两代表一委员”等专兼调解资源,形成多调联动、优势互补调处人才格局,提升化解矛盾质效。
公正是综治工作的生命线,以法律为依据、以事实为准绳,确保调解过程公开透明、结果公平公正。卓资山镇综治中心建立“法律专家 + 乡贤能人”的联合调解机制,邀请司法所工作人员、法律顾问提供专业法律支持,同时吸纳德高望重的乡贤参与调解,将法律权威与乡土智慧有机结合。在处理一起绿洲洗浴与小区居民因楼顶往下漏水,导致附近结冰,影响附近居民通行引发的纠纷时,调解人员多次到现场查看实际情况,走访周边邻居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在掌握充分证据的基础上,调解人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向双方当事人耐心解释,分析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经过多次调解,双方最终达成和解协议。
2025年6月1日,卓资县某公司保洁员郭某在工作期间突发疾病不幸离世,家属与企业就赔偿问题产生重大分歧。双方多次协商未果,矛盾逐步升级,遂向卓资县综治中心寻求帮助。县综治中心接报后立即启动“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机制,联合县信访局、司法局调解中心成立专项调解组,通过情绪疏导、释法明理,经过2天6轮调解,双方最终达成赔偿协议。
2025年5月19日,卓资山镇承包地大户温润和着手发放当年的土地流转金,确定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支付给农户,相较于2024年的每亩600元大幅降低,成为矛盾爆发的导火索。 在调解初期,工作组深入各队,挨家挨户走访调查,详细了解每一户村民对于土地流转金价格的看法和诉求。同时,与温润和进行多次面对面沟通,全面掌握其经营状况、成本构成以及面临的实际困难,为后续调解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和事实基础。经过调解工作组的不懈努力,以及多轮艰苦的协商谈判,最后以三方签署补充协议圆满解决。
让“有事找综治”成为群众的共识
让“有事找综治”成为群众的共识。卓资县以综治中心为圆心,以各界力量为“半径”,以网格为“单元”,整合党员、两委、志愿者、网格员、联户长等社会力量入网入格,推动辖区119个村社区,选优配强党小组组长715名,推选出楼栋长、联户长1650人。为防止已调处的矛盾纠纷复发,严格落实矛盾纠纷“一事一回访”制度,通过电话回访、入户走访等方式,对已经化解的矛盾纷,定期跟踪回访、跟进了解,掌握双方当事人相关协议履行情况,及时发现、纠正调解工作中的问题,避免将“小纠纷、小矛盾”拖成“大问题、大隐患”。对于回访过程中发现的不稳定苗头,主动了解当事人思想动态,摸准情况变化,引导当事人依法反映诉求、合法维护权益,防止矛盾纠纷进一步激化,巩固矛盾纠纷调解成果。
十八台镇下辖24个行政村,地域面积大,人口多,近年来由于大量土地流转,引发的矛盾纠纷较多。自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以来,依托综治中心整合各方力量,建立以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为轴心的调解治理模式,创新建立镇“两所一中心”(派出所、司法所、综治中心)联动调解机制。由镇综治中心牵头,按照“一村一综治员、一网格员、一调解员”模式配齐人员,在每个村设置综治工作站,以解决群众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堵点、难点、痛点为着力点,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建立由“包联党员+网格员+联户长”组成的“铁三角”基层治理组织架构。形成了覆盖全面、分工明确的基层治理网络,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们这儿过去是矛盾纠纷多发村,现在算最少的村了。”自治区人大代表、哈力盖图村支书张江波说。哈力盖图行政村是黄河一级支流大黑河的发源地,也是卓资县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为了更好的服务群众,解决群众的各种问题,哈力盖图村积极健全完善“铁三角”基层微治理体系,充分利用“包联党员+网格员+联户长”基层治理组织架构。形成了覆盖全面、分工明确的基层治理网络。
东街社区位于卓资山镇滨河路龙山佳苑东区,辖区内有5个住宅小区和部分平房区,划分为12个网格,设网格员12名。成立5个党小组,配备党小组组长5人,设置楼栋长42个,形成了党小组、网格员、楼栋长协同发力的基层微治理“铁三角”工作机制。通过“铁三角”架构,动态掌握楼栋内各类信息,及时协调解决居民的困难与问题,提升社区凝聚力,切实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显著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
围绕化解矛盾纠纷“只跑一地、只进一门”的目标,从规范化场所建设到智慧化平台应用,从专业化队伍锻造到体系化机制创新,再到全域联动攻坚破难,卓资县综治中心构建起了“受理—研判—处置”全链条基层治理体系,为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卓资样板”,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卓资、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