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法治网 (记者 杨乐)在晨光下,蓝底白字的“化德县综治中心”标牌在灰色墙体映衬下格外醒目。大厅内,各服务窗口整齐排列,常驻单位的工作人员各司其职正忙着接待来访群众。
今年以来,为优化社会治理资源配置,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乌兰察布市化德县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通过整合县综治中心、信访接待中心、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资源,构建“一站式受理、全链条处置、闭环化管理”的基层治理服务体系,推动形成了资源共享、协同高效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强化资源整合 打造基层治理“主阵地”
化德县以“统一受理、分类处置、归口办理、限时反馈”为原则,推动县综治中心、信访接待中心、12345热线深度融合,形成职责清晰、协同联动、高效运转的治理体系。县综治中心依托其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会治安防控等方面的经验与资源,信访接待中心发挥直面群众、受理诉求的窗口作用,12345热线则提供快速响应的政务服务支持。通过“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办理”模式,实现民生诉求、矛盾纠纷和信访事项“一窗通办”,构建“线上+线下”“民生+法治”协同治理新格局,切实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长顺镇综治中心着力破解过去治理资源“碎片化”问题,该中心依托镇政府大楼,建成面积达72平方米的规范化办公场所,科学设置了群众来访接待区、矛盾纠纷调处区、综合办公区等功能区域,营造了温馨、规范、高效的服务环境。通过力量集成化,整合社会治理办公室、派出所、司法所、专业法律服务、心理咨询等8人常驻中心,变“多头跑腿”为“一站服务”。建立“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对群众诉求实行“首问负责制”和“即接即办”,简单纠纷由入驻人员当场调处,复杂问题则启动“受理-流转-调解-督办-反馈”全链条闭环管理流程,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自实体化运行以来,该中心共受理登记各类矛盾纠纷26件,已成功化解24件,化解率达92.3%,切实将中心打造成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终点站”。
“铁三角”全力打通基层“微治理”。长顺镇先锋社区构建“党小组+网格员+联户(单元、楼栋)长”“铁三角”微治理治理机制,打造“问题发现在网格、服务触达在社区、矛盾化解在基层”的精细化治理闭环。“铁三角”力量下沉一线,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网格员第一时间介入调处一般性矛盾,复杂问题由党小组牵头、网格员配合、联户长协助,共同推动纠纷就地化解。如今,邻里纠纷、暖气不热等民生难题,都得到快速解决,切实提升了群众幸福感。
优化工作流程 跑出为民服务“加速度”
化德县制定标准化工作流程,对群众通过综治中心现场反映、信访接待中心来访、12345热线等渠道提出的诉求,统一进行登记、分类、派单、办理、反馈和评价,实现信息互通。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明确各环节责任人与办理时限,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统一服务标准与口径,提升回应专业度与规范性,增强群众满意度。
把服务送到家门口、将风险化解在第一线,长顺镇做优做实网格化服务管理,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网格优化全覆盖。按照“属地管理、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对全镇9个社区、15个村委会的网格进行了科学优化,共划分基础网格141个,推选配备网格员141名,楼栋(联户)长672名,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体系。能力提升智能化。加强对网格员的业务培训,提升其线上收集问题、上报事项、跟踪问效的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使风险预警的“神经末梢”更加灵敏。三是源头预防,暖人心。网格员利用“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常态化开展走访巡查,居民有事先找“身边人”,绝大部分问题在网格内即得到解决,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居”。同时,中心组织网格员深入开展法治宣传、反诈普法、重点人群帮教等工作,将人文关怀与法治保障融入日常服务,从源头上减少了矛盾纠纷的发生,夯实了平安建设的基层基础。
截至目前,化德县、乡镇两级综治中心共受理矛盾纠纷案件97件,成功调解94件,其中疑难复杂案件11件;协调县处级领导接访约访下访149次,接待群众195批次422人次,化解信访事项84件;12345热线派发工单3547件,办结2943件,响应率达99.96%,办结率达82.97%。
深化协同联动 织密矛盾化解“防护网”
由县综治中心牵头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制定《“一中心三平台”考核办法》,设置响应率、办结率、满意率“三率”指标,打通综治平台、信访系统、热线数据库,实现诉求信息实时互通,避免重复受理。针对跨部门疑难问题,由县委政法委牵头政法各单位及相关职能部门召开联合研判会议,明确责任分工,协同推动解决。在办理民生类信访事项和跨领域纠纷时,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工作合力,提升办理质效。
长顺镇始终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以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确保综治中心高效运转。高位推动,明确责任。在接到上级关于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通知后,镇党委第一时间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成立了由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兼任主任的镇综治中心工作领导小组,将中心建设与运行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汇报,研究解决难点问题,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党建引领,嵌入网格。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将党小组建在网格上,全镇在141个网格中成立了108个网格党小组,充分发挥网格党员在政策宣传、信息收集、矛盾调解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组织的服务管理触角延伸到社会治理的最末端,实现了“党小组建在网格上,党员沉到群众中”。
九号村坚持党建引领网格治理,以党小组为核心,统筹网格员、联户长协同发力。全村划分为5个党小组,5个基础网格,每个网格明确1名网格长、2名联户长,形成“党小组牵头、网格员落实、联户长联动”的治理架构。通过定人定责、包片联户,实现管理服务全覆盖,确保事事有人管、户户有人联。

创新服务模式 提升群众满意“新高度”
“矛盾纠纷来了不要怕,只要我们用心、用情、用法去解决群众的问题,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化德县综治中心主任黄学武说。化德县建立健全首问负责、联席会议、协调调度、限时办结、督查督办、考核问责等制度,确保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将综治中心、信访接待中心、12345热线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定期开展考核评价。积极推行“线上+线下”服务模式,通过12345热线、政务服务APP、法院案例资源小程序等线上渠道提供不间断服务;线下结合基层微治理“铁三角”工作,开展专家调解、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等专业支持,形成“民生+法治”双轨并进的治理新格局,显著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
今年春天,长顺镇太平社区居民王某的平房被邻居白某翻建新房施工中未合理规划屋顶排水系统。雨季来临后,导致王某家的房顶破损和墙体塌陷。王某多次找到白某协商解决未果,矛盾逐渐激化,2025年8月,王某反映至长顺镇综治中心。综治中心立即指派2名经验丰富的调解员介入处理。调解员组织双方开展面对面调解,通过释法明理,情理疏导,双方最终认可责任划分与调解方案,两家人握手言和,当场签订了书面调解协议。
7月3日18时,一起由停车剐蹭引起的纠纷,当事人康某到县综治中心反映了相关问题,县综治中心立即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会商,安排部署案件调处事宜。县综治中心组织长顺镇派出所、公腊胡洞乡派出所、派驻县综治中心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律师及专职调解员进行联合调解。各部门人员立足各自职能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讲解相关法律法规,逐步理顺双方对立情绪,经过长达3个多小时的耐心调解,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
感情破裂引发的家庭婚恋纠纷、历史原因引起的土地纠纷、房屋拆迁引起的纠纷……这一桩桩、一件件矛盾纠纷的化解,反映出这个集多元服务于一体的矛盾化解“终点站”,正以高效便捷的服务,让越来越多群众感受到基层治理的温度与速度。
化德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三心合一”的创新实践,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提供了有益借鉴。下一步,化德县将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完善工作机制,努力打造基层治理服务新标杆,为群众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书写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化德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