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市法治
当前位置:首页 > 乌兰察布市 > 详细

“铁三角”托起百姓“大幸福”

—— 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探索基层微治理新路径工作纪实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06日 11:07:09  来源:内蒙古法治网

  内蒙古法治网讯(记者 杨乐)“多亏了村干部从中调解,我们才拿到了补偿”,六苏木镇和胜庄村村民杨某激动地说道。因为供电局栽电线杆占地问题,与村民发生了激烈争执。得知情况后,“铁三角”第一时间前往现场,对双方进行了调解。最终,在“铁三角”的共同努力下,供电局同意补偿,双方就赔偿标准达成一致,矛盾得以成功化解。

  矛盾纠纷无小事,一件一桩系民生。为解决群众“多头跑、反复跑”问题,实现“只进一扇门、办结所有事”的目标,近年来,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紧紧围绕县乡两级综治中心“五有”建设要求,着力推进县综治中心“五个规范化”建设,聚力做好基层“铁三角”的“建、选、用、奖”四篇文章,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以“铁三角”托起百姓“大幸福”。

微信图片_2025-11-06_110141_858.jpg

  “石榴籽”服务群众零距离

  凉城县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群众需求,整合各方资源,组建“石榴籽”综治流动服务队,实现从“单打独斗”到“联合作战”,基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能力显著提升。

  凉城县聚焦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与基层社会治理协同,确保服务灵活高效、贴近群众需求,创建了一支以人民调解为核心,由县综治中心统筹,公、检、法、司及各行业主管部门派员参与,形成集矛盾纠纷化解、法律咨询、普法宣传、风险预警为一体的“石榴籽”综治流动服务队,现共有 59名法律工作者及相关行业部门人才入库服务,开启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综治流动服务队深入基层一线,通过走村入户、主动下沉等方式,打破传统固定办公模式,将矛盾调解、政策宣传、便民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面对面倾听群众心声和诉求,现场研究针对性解决方案,做到了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

  在曹碾满族乡四号行政村,村民杜某反映部分村民持有土地确权证却并无实际耕种土地,县综治中心得知情况后,立即抽调农科局、自然资源局、司法局等“石榴籽”综治流动服务人才赴实地查看,采取“入户走访+档案核查+专业测绘+专题协调”四步工作法,于 24 小时内平息矛盾,及时维护了丧失土地村民的合法权益。

  逐步走向更加规范的“一队多能”“石榴籽”综治流动服务队既是平安知识的“宣传队”,又是矛盾纠纷的“调解队”,还是人民群众诉求的帮办代办队。同时,弥补了村干部能力不足、县直部门协同作战不足的问题。

微信图片_2025-11-06_110146_371.jpg

  激发“铁三角”基层治理活力

  凉城县依托“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的“铁三角”基层微治理体系,紧紧围绕基层“铁三角”“建设、选拔、任用、奖励”四个核心环节下功夫,锻造出了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基层“铁三角”队伍,进一步筑牢了基层治理的基石,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做好“建”的文章,强基固本,打造善治团队。为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网格精细化服务水平。凉城县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积极探索构建“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铁三角基层微治理框架,精准编织基层善治网格,将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全力推动实现管理单元最小化,服务效能最大化以“微治理”托起“大民生”。全县共划分网格 765 个,成立党小组 765个。

  做好“选”的文章,拓宽渠道,精准选贤任能。通过召开村(居)民代表大会,选举熟悉村情民意,有一定文化、有管理能力,具备基本的矛盾调解、信息收集、治安防控技能的优秀党员、退伍军人、退休村干部、乡贤人士担任网格员、联户长。全县共推选出专职网格员818名、联户长 1963 名。

  做好“用”的文章,放手赋能,释放干事潜力。充分发挥“铁三角”队伍“一摸、二化、三报告”作用,用好基层党组织的“耳朵、眼睛、嘴巴”。通过联户长、网格员定期入户走访了解群众急难愁盼等问题,对于一般需求问题,现场销号化解;对于不易处理的问题,在做好稳控工作的前提下,及时上报党小组,最大限度消除不和谐隐患,努力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截至目前,全县网格员、联户长参与矛盾纠纷、安全隐患排查5000余次,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80 余起。

  做好“奖”的文章,强化保障,激发干事动能。为了确保“网格员、联户长”在“铁三角”中及时发挥作用、顺畅运行,凉城县创新“积分制”管理模式,在岱海镇率先试行,并逐步在全县推广。针对网格员、联户长反映的矛盾纠纷,每及时反映1条矛盾纠纷信息,给予相应的积分奖励,网格员或联户长可凭积分到“团结超市”兑换生活用品,全面激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干事动能。

微信图片_2025-11-06_110156_872.jpg

  下沉基层三部调解法化解积案

  鸿茅镇综治中心持续巩固深化网格调解、“法律明白人”调解及邀请专业司法“调解员”的经验做法,形成了基层矛盾纠纷调解环环相扣的“三级共调”格局 。

  网格员作为基层治理的“触角”,发挥着“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他们通过日常入户走访,及时发现矛盾隐患,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在一次邻里纠纷中,网格员小李了解到两户邻居因为楼下门脸某修理铺将报废轮胎堆放在小区院内,油桶堆放在天然气管道旁边,存在安全隐患产生了矛盾,双方互不相让。小李多次上门,分别沟通,从邻里和睦的重要性入手,耐心劝说,最终让双方达成和解,清理了小区杂物,恢复了邻里的和谐关系。

  各村、社区招募的退休老干部及退休老支书成为“法律明白人”,专职开展矛盾纠纷二级调解。当网格员的初级调解未能化解矛盾时,“法律明白人”就会牵头网格员和村、社区“两委”成员进行集中调解。他们凭借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群众基础,往往能让矛盾双方心服口服。鸿茅镇某村的两位村民因为土地边界问题产生纠纷,“法律明白人”李大爷深入田间地头,查阅土地资料,对双方耐心讲解相关法律法规,最终划定了清晰的土地边界,解决了这场纠纷。

  针对如刘某某与王某某长达十年之久的复杂土地纠纷,创新启动“访调对接”工作机制,整合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资源,开启“三步调解法”。深入调查明真相,镇村主要负责同志以及派出所负责同志多次实地走访了解情况,走访周边居民,全面掌握矛盾原委,为调解工作奠定基础。心理疏导解心结,通过单独谈话了解双方核心诉求和心理状态,缓解对立情绪,消除误解。多方联动促和解,镇党委政府、派出所、包联领导、包村干部、村支部书记、村“两委”成员、网格员等五级干部共同参与,运用“法理情”融合劝导。成功化解了刘某某与王某某长达十年的邻里土地纠纷,双方握手言和,签订调解协议。

微信图片_2025-11-06_110200_588.jpg

  “天翼云眼”绘就乡村平安新画卷

  “自从有了“天翼云眼”,岱海镇辖区的偷盗现象几乎没有了。”岱海镇综治中心主任介绍道,岱海镇积极探索科技赋能乡村治理新路径,通过引入安装“天翼云眼”智能AI高清监控设备,进一步筑牢了乡村治理的“安全堤坝”,真正实现了“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打通了平安乡村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岱海镇综治中心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为目标,大力推进科技与治理深度融合。在镇级综治中心及9个村(社区)综治室部署了“天翼云眼”智能AI高清监控系统,并重点在各村(社区)的“村口情报站”、主干道、岱海湿地周边以及幸福院等关键区域安装高清监控探头106眼,实现了全镇52个村民小组的全覆盖。该系统与已建成的“雪亮工程”形成有效互补,构建起一张“空中有监控、地面有巡逻、群众有参与”的立体化治安防控网络,为精准发现问题、快速处置矛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今年5月中旬,正值农作物生长关键期,三苏木村发生一起因农药喷洒引发的矛盾纠纷,“天翼云眼”作为最客观公正的“第三方证人”,在此次事件的成功化解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事件起因于村民张某报警,称其自家0.4亩高粱地被邻居王某喷洒除草剂,导致高粱全部死亡,要求王某赔偿经济损失。然而,王某对此坚决否认。在“天翼云眼”提供的确凿视频证据面前,王某承认因其种植面积较大,雇用了无人机进行农药喷洒作业,操作过程中不慎误喷到张某的高粱地。事实清楚后,王某对自己的过失行为表示歉意,并愿意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综治为笔,“枫”景正好。凉城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激发了基层“铁三角”的活力和战斗力,让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更加敏感、畅通、有力,以实际行动回应群众关切,为平安凉城注入源源不断的治理动能,绘就基层治理新“枫”景。


编辑:包聪颖

内蒙古法制报社主办

版权声明:内蒙古法治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蒙ICP备13000786号-2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2308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有害信息举报平台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 0471-4687549

Copyright © 2020- 内蒙古法治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