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法治网讯 (记者 杨乐)近年来,位于黄河岸边的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正以"小切口"撬动"大平安"。该县综治中心创新推行的"五小"工作法,通过"小事情快办理、小问题快解决、小隐患快识别、小纠纷快调解、小需求快回应"五大机制,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转化为可量化的治理效能,为北疆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
一扇窗:打破壁垒的"一站式"服务
在托克托县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大厅,12个职能窗口整合了公安、司法、信访等资源,形成"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分类处置"的闭环流程。针对特殊群体,建立动态服务台账,精准标注人员基本信息、高频办事需求,定制“一对一”代办服务清单,通过“群众动嘴、代办跑腿”的暖心服务,切实保障特殊群体办事“零障碍”。目前,"网格员代办"机制已累计完成服务5856次,一位82岁的独居老人感叹:"现在足不出户就有人来帮着办事,网格员就像亲人一样贴心。"
一张网:从"灭火"到"防火"的转型
托克托县综治中心通过"线上平台+线下网格"双轨并行,实现问题处置效率提升75%。充分发挥网格员“一线哨兵”作用,常态化开展隐患排查,及时收集群众生活诉求,依托矛盾纠纷化解信息化平台,规范案件流转,对收集问题实行分级派单、限时处置,明确责任主体与办结标准,推动小问题快速解决,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从“事后处置”向“源头预防”的转变。这类"微整治"已预防潜在矛盾200余起,真正将治理触角延伸至神经末梢。
一条链:三级调解筑牢"防火墙"
托克托县综治中心通过"三调联动"机制,构建起"村组初筛-镇街联调-县级攻坚"的三级化解体系。建立完善“网格(小区)党小组(党支部)+网格员+楼栋(单元、联户)长”基层微治理模式,深化“线下摸排+线上上报”工作机制,全方位推进小隐患精准识别与高效处置。党小组定期召开议事会,组织党员、网格员、单元长共同分析研判矛盾纠纷化解、社会治安防控等重点工作;网格员每日深入网格开展常态化巡防,细致排查安全隐患与矛盾纠纷;单元长通过上门走访、邻里交流等接地气的方式,第一时间捕捉社情民意与潜在小隐患,有效填补治理末梢盲区。该模式推行以来共发现处置潜在小隐患165个,实现即报即处。数据显示,2171起纠纷中96%就地化解,重复访同比下降42%。
一盘棋:民生需求的"温度计"
托克托县通过线上平台“点单”、网格员线下“敲门”走访等多种渠道,广泛收集群众在生活帮扶、文化服务、权益保障等领域的民生需求,实现民生诉求全面掌握,已累计响应群众小需求732项。创新“需求精准收、资源多元配、服务快速达”模式,坚决杜绝群众“小需求”拖延问题,不仅形成了从需求收集到服务落地的完整闭环,更让群众在每一次诉求响应中真切感受到社会治理的温度与实效。
记者手记
托克托县综治中心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建立“五小”工作法,我们看到的不仅是5856次代办服务、2171起矛盾纠纷化解的数字,更是托克托县将"人民至上"理念转化为治理韧性的生动实践。正如托克托县综治中心负责人所言:"基层治理就是坚持把群众的每件小事办好。" 这种坚持,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注入北疆特色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