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市法治
当前位置:首页 > 呼和浩特市 > 详细

在平凡中传递不平凡的力量

—— 记二十余载乐于奉献的呼和浩特市出租车司机李子华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25日 10:12:02  来源:内蒙古法治网

  内蒙古法治网讯(记者 杨乐 白文飞)在呼和浩特市这座草原都市的街头巷尾,无数出租车司机日复一日地穿梭于城市之间,成为城市流动的风景线。而在这群普通的“的哥”中,有一位名叫李子华的老兵,用二十余年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退伍不褪色”。1984年入伍,两年嘉奖、三年党龄,军旅生涯铸就了他“为人民服务”的信念;1988年复员后,从造纸厂工人到出租车司机,岗位更迭,初心未改。二十年来,他累计义务送考300余人次、植树百株,拾金不昧归还财物数十件。他始终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融入每一次服务中。他的故事,是一曲凡人善举的赞歌,更是一面映照城市文明的镜子。

  李子华的事迹不仅感动了无数市民,也激励着更多同行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中。他的善举如同一股暖流,温暖着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让人们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不平凡的力量。

微信图片_2025-07-25_100201_336.jpg

  十万元现金前的选择

  2023年7月16日,一名女乘客在内蒙古医院下车后,不慎将装有10万元现金的文件包遗落在李子华车内。由于文件包颜色与座椅相近且位于盲区,他起初并未察觉。直到其他乘客提醒,他才发现这一“意外之财”。“十万元对普通家庭是大事,失主肯定急坏了!”他第一时间报警,驾车前往腾飞路派出所,亲手将钱款交给警方。次日,失主通过警方寻回失物,激动地握着李子华的手道谢:“您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这只是他从业二十余年的一个缩影。据统计,他累计归还手机、钱包、电脑等物品超百件,从未有过私吞念头。“诚信是司机的底线,更是做人的根本。”他这样说道。

  用公益行动温暖城市

  “安全第一”是李子华的行车准则。他自学交通法规,保持车辆零事故记录;主动提醒乘客系安全带,雨天减速慢行。他的出租车总是干净整洁,备有急救包和便民手册。“乘客的命比时间金贵。”他常对年轻司机言传身教。

  李子华是呼和浩特“爱心车队”首批成员,连续20年参与无偿献血、义务送考。高考期间,他的车贴有“免费送考”标识,曾凌晨四点接送偏远考生;植树节时,他带着家人到郊区义务种下百株树苗。“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能带动一群人。”在李子华的影响下,整个出租车行业掀起了学习榜样、争做榜样的热潮,也催生出了一批像李宏侠、邢志明、李平安等“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的出租车驾驶员。如今,他成立的“雷锋车队”已有50余名司机加入,成为城市文明的流动窗口。在他看来,“出租车是城市的窗口,司机的一言一行都代表城市形象。”李子华常对同行说:“我们多一份耐心,乘客就多一份安心;多一次善举,城市就多一份温度。”

  方寸车厢背后的城市温度

  多年的坚持工作原则、践行行业规范,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认可和表彰,2023年,李子华获评“青城好人”,并入围自治区道德模范候选人。面对荣誉,他憨厚笑道:“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从军人到工人,再到出租车司机,他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坐标,在方寸车厢里书写大爱。如今,他更加注重立足岗位传播正能量,通过分享行车经验、倡导文明驾驶,带动更多同行加入公益行列。他说:“握好方向盘,不仅要安全行车,更要传递城市的善意和温度。”

  李子华的故事,是千千万万出租车司机的缩影。他们用平凡的身躯承载着城市的脉动,用点滴善举汇聚成文明的星河。正如他所说:“军人退役了,但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永不退役。”在呼和浩特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正是这些“的哥”“的姐”们,以车轮为笔、以道路为纸,书写着属于普通劳动者的荣光。未来,他们的这份坚守与热忱,必将继续为“美丽青城”这座草原都市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


编辑:包聪颖

内蒙古法制报社主办

版权声明:内蒙古法治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蒙ICP备13000786号-2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2308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有害信息举报平台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 0471-4687549

Copyright © 2020- 内蒙古法治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