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市法治
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文化 > 详细

走进呼伦贝尔:探寻边境管理与戍边文化的时代印记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5日 15:04:38  来源:内蒙古法治网

  七月的呼伦贝尔,碧草连天如绿毯铺展,骏马踏风似流星掠过。在这片镌刻着“北疆卫士”忠诚印记的土地上,北京联合大学暑期实践团的师生们开启了一场涤荡心灵的研学之旅。他们用脚步丈量边境线的长度,以目光触摸戍边文化的温度,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读懂“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此次的实践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式教学、创新性联建,让青春力量与戍边精神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挂牌仪式.jpg

  云端党课:信仰之光穿透千里尘烟

  7月9日,一场特殊的党课在云端开讲。全国优秀共产党员、31年援藏老者叶如陵,以“让信仰随党旗飘扬”为主题,为实践团与呼伦贝尔边境管理支队民警们带来精神盛宴。屏幕那头,这位85岁的老人深情讲述着在藏北高原背着药箱徒步行医的日夜,描述退休后在社区为居民开展义诊的日常,将雪域高原的坚守与社区服务的热忱编织成动人的信仰诗篇。

  “当叶老师说‘共产党员的字典里没有退休’时,我看见屏幕前许多民警眼里闪着光。”实践团成员王欣在研学日记中写道,“这种穿越千里的精神共鸣,让我突然懂了‘奉献’二字的分量——它不是镁光灯下的宣言,而是风雪中递出的一碗热粥,也是深夜里亮起在诊室的一盏明灯。”

北京联合大学学生参观戍边长廊1.jpg

  校地联建:青春力量扎根边疆沃土

  7月11日,新巴尔虎左旗第二边境管理大队所在的草原上,红色绸布滑落的瞬间,“北京联合大学实践教育基地”的牌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场联建挂牌仪式,不仅是校警合作的里程碑,更标志着戍边精神传承有了新的青春载体。

  在嵯岗边境检查站五间房执勤点,民警们展示的警用装备让学子们驻足沉思。紧急救助的AED、巡逻防护装具、可定位的智能对讲机……检查站站长指着电子监控屏介绍,“我们构建的‘人防+物防+技防’立体防控网,是用脚步和科技织就的平安线。”

  “校地联建不仅是挂块牌子,更是要让学生在边境线学会‘顶天立地’——头顶是家国,脚下是土地。”实践团团长、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学工办主任孙丽娟的话语,道出了此次合作的深意。

北京联合大学学生参一线检查站执勤现场1.jpg

  文化寻根:扎根奉献精神传承教育基地镌刻忠诚密码

  走进新巴尔虎左旗第二边境管理大队的“扎根奉献精神传承教育基地”,玻璃展柜里的老物件诉说着光阴故事——1952年的马背电台、1980年的手摇报警器、迎新用的铜锣皮鼓……从“马背上的哨所”到“云端上的防控”,展品的更迭勾勒出边境管理的智慧演进。

  “这是我们创新的‘分区网格+警组联动’机制,让牧民成为守边的‘千里眼’。”移民管理警察刘军讲道。这位荣获内蒙古自治区青年先锋称号、一等功奖章、联合国和平勋章的“暖心警长”,用带着草原风沙气息的故事告诉学子:“戍边不是简单的站岗,是要让每寸土地都有温度。英雄从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在风雪里把脚印连成界碑的普通人。”

  随后探访的新开河、二卡边境派出所,更让学子们直观感受科技赋能的力量:无人机巡航画面实时回传、智能预警系统自动识别异常轨迹……“老传统”与“新科技”的碰撞,让大家对“新时代戍边”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参观扎根奉献精神传承教育基地1.jpg

  青春接力:让信仰在边疆沃土生长

  研学之行如一场精神洗礼,从云端党课的信仰启迪,到界碑旁的誓言重温;从戍边文物的历史回响,到科技防控的时代脉动,呼伦贝尔的每寸土地都在诉说“守边有责、守边负责、守边尽责”的深沉内涵。

  “青年学子的到来,为边疆注入了思想活水。”新巴尔虎左旗第二边境管理大队教导员邰国玉感慨道,校警合作就像“给戍边精神接上青春的毛细血管”,让红色基因在传递中焕发新生。

  “以前在课本里读‘家国情怀’,今天在界碑前才真正读懂它的重量。”实践团带队教师王艺抚摸着刻有“中国”二字的界碑,目光坚定,“我们带回的不仅是照片里的草原风光,更是刻在心里的戍边密码——青春的意义,就该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草原的风还在传唱“莫道关山阻且远,万里尽是护边人”的古老歌谣,而新一代的青春足迹,正沿着前辈的脚印,在北疆大地上续写新的忠诚篇章。这场跨越千里的研学,终将沉淀为学子们人生坐标系里,最清晰的北方印记。(程坤彭)


编辑:包聪颖

内蒙古法制报社主办

版权声明:内蒙古法治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蒙ICP备13000786号-2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2308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有害信息举报平台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 0471-4687549

Copyright © 2020- 内蒙古法治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