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呼伦贝尔边境管理支队诺干诺尔边境派出所连续高效处置3起矛盾纠纷,用专业与温情筑牢基层治理的“平安堤坝”。
30元的和解:民生小事里的大担当
8月16日傍晚,一场因30元住宿费引发的争执打破了诺干诺尔嘎查的宁静。游客杨某因住宿费用与店家产生分歧,不愿继续入住却遭拒退款,双方各执一词。接警后,民警迅速到场,没有简单评判对错,而是以“换位思考”为切入点,既向店家说明游客的合理诉求,也向杨某解释经营方的实际考量。最终,在民警的协调下,店家主动提出以30元价格让杨某继续入住,原本剑拔弩张的双方握手言和。“没想到这么小的事,民警都这么上心。”杨某的感慨,道出了群众对基层警务工作的认可。
公路上的歉意:交通隐患前的及时止损
仅一小时后,派出所又迎来了特殊的“求助者”—— 孙某与陈某因驾车超车时发生口角,情绪激动的双方主动求助民警评理。经了解,两人在行驶中互不相让并伴有辱骂行为,已对道路交通安全构成威胁。民警没有简单批评,而是结合近期典型交通事故案例,详解“路怒”行为的法律后果与安全隐患。一番入情入理的教育后,两人羞愧不已,当场互相道歉:“幸亏民警及时提醒,不然可能出大事。” 一场可能引发恶性事故的纠纷,在法治教育中消弭于无形。
草场上的致歉:守护家园里的法治温度
次日清晨,草原的露珠还未消散,民警已驱车赶往那某家的草场。原来,十余名采蘑菇的群众未经允许擅自进入草场,与主人那某发生冲突。到达现场后,民警先安抚双方情绪,随后向采蘑菇人员普及相关法律规定,明确其擅自进入的不当之处。“草原是牧民的命根子,我们不懂法犯了错,对不起!”采蘑菇群众的诚恳道歉,让那某的怒气渐渐平息。这场涉及农牧民核心利益的纠纷,在普法宣传与情感疏导中画上圆满句号。
从游客住宿的“小事”到草场权益的“大事”,从交通纠纷的“险事”到邻里摩擦的“常事”,诺干诺尔边境派出所始终以创建“枫桥式”派出所为目标,将矛盾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他们创新“情理法”三位一体调解模式,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法律,用能接受的方式解纠纷,年均以来,派出所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0余起,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的治理成效。
在这片广袤的边境大地上,诺干诺尔边境派出所的民警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用真心服务群众,以一件件具体的民生实事,书写着基层治理的“中国答卷”,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注入温暖而坚实的力量。(包旭龙 钱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