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达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聚集了大量高新材料企业,形成了蓬勃发展的产业集群,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乌海市乌达区人民法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庭位于产业园中心区域,为深入贯彻自治区“六个行动”重要部署,聚焦“助企行动”,精准对接企业司法需求,切实服务园区经济发展需求,乌达区人民法院审时度势,立足区域优势,成立涉企民商事专业法庭。

作为内蒙古西部区唯一一家涉企民商事专业法庭,高新区法庭多维度开启了助企利企新模式。产业园内,各大中小企业遍布,许多知名企业在这里投资、建厂,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产业集群。“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为更好的为企业提供司法服务,乌达区人民法院为法庭开通了立案功能,拓宽了立案空间,增加了法官、法官助理和书记员,从诉讼指导、法律咨询、诉调对接、普法宣传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了一站式的司法服务,真正实现了将司法服务送到企业“家门口”。
据乌达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佟晓晨介绍:“在乌达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涉企民商事专业法庭,是我们法院服务大局、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旨在通过专业化的审判团队,为园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助力企业健康成长。”
高新区法庭专注于集中审理园区涉企一审民商事案件,以专业化的审判团队和精细化的司法服务,为企业构建起集自助立案、先行调解、诉调对接、执前督促等为一体的一站式诉讼服务体系。2025年以来,受理涉企民商事案件358件,自主立案199件,财产保全69件,执前督促126件,涉及标的额近2000万元。
法庭首创了企业家问答室、代表委员调解室、四所一庭(律师事务所、司法所、派出所、公证处及法庭)等功能场所,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法律咨询服务和纠纷解决渠道。同时,新建的云上法庭和在线调解平台,已累计完成在线调解案件130余件,为企业节省诉讼成本14万元。

内蒙古宜化化工有限公司财务副总经理胡志刚对此深有感触:“法庭创办的企业家问答室,实现了一对一的法律服务,我们遇到的各种法律难题,法庭都能精准的给我们答复。法庭经常会根据我们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普法,这种“菜单式”普法,帮助我们规范了制度,堵塞了漏洞,切实实现了问需于企,服务企业。”
创新不止于此,为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互动,法庭研发了企业涉诉动态跟踪小程序,将园区企业基本信息输入到小程序内,一旦企业有需要咨询或者了解的法律问题,只需要动动手指,输入想要咨询的问题,法官就能给予精准的答复,实现了“指尖上的传送”,有效减少了多起诉讼纠纷。此外,法庭还向38家高风险企业发送了体检单,推送定制化纠纷预防建议40条,制发司法建议6篇,化解涉企信访案件2件,有效预防了潜在的法律风险。
据高新区法庭刘艳芳庭长介绍:“我们积极探索多元化调解机制,包括人民调解、行业调解、专业调解,特别是代表委员调解室的成立,有效发挥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桥梁作用,促进了社会和谐。我们创新的‘代表委员话法院’活动,增强了司法透明度,提升了公众对法院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得到了上级法院的认可,相关案例被自治区高院推广。”高新区法庭服务大局、促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做法获评“2024年度内蒙古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典型案(事)例”。
法庭还与高新区产业园管委会紧密合作,深入了解企业法律需求,为企业提供量身定制化的法律服务,累计开展联合办学和法律培训10余场次,惠及园区企业上千人。同时,打造了“法治先枫·护企筑桥”党建品牌,由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等3名党员共同组成的“党员先锋审判团队”,带头办理疑难复杂案件,广泛走访企业,为企业宣讲法律知识,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为园区企业提供了优质的司法服务。园区管委会、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到法庭开展党建联建6次,市委组织部组织三区部分机关工作人员走进法庭开展指导调研1次,吸引了众多公众走进法庭,增进了社会对法庭工作的信任和理解,相关经验做法被中国审判、最高人民法院等权威媒体广泛报道。
作为乌达区法院唯一一个专业审理涉企案件的法庭,刘艳芳庭长对劳动争议案件的审理异常重视,不能让劳动者受到伤害,也不能让企业受到损失,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刘艳芳做了深度调研,为此,撰写了《劳动争议审判白皮书》,以指导类似案件的审理。同时,白皮书受到了区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区政府副区长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对劳动争议案件涉及到的法律问题进行专项调研。
郭某某曾是被告某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一名职工,2016年,他满怀期待地入职该公司,在岗位上兢兢业业,为公司的发展付出了辛勤汗水。然而,这份稳定的工作并未如他所愿一直顺利延续,2020年,郭某某因个人原因从公司离职,离职时公司仍拖欠着部分工资。尽管郭某某多次与公司沟通协商,希望能拿回属于自己的劳动报酬,但公司始终以各种理由推脱,欠款问题迟迟未能解决。
在多次索要无果后,郭某某选择向劳动仲裁部门申请仲裁,希望通过法律途径追回被拖欠的工资。然而,劳动仲裁部门审查后认为,郭某某的仲裁申请已超过法定的劳动仲裁时效,最终作出了不予受理的裁定。
这一结果让郭某某陷入了困境,难道自己辛苦工作所得的工资就要因此“打水漂”?这可是自己的血汗钱啊,抱着最后一丝希望,郭某某选择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令公司支付拖欠的工资。
高新区法庭受理此案后,考虑到案件的特殊情况,刘艳芳庭长并未简单地以超过仲裁时效为由驳回起诉,而是积极展开工作,一方面仔细查阅案件材料,梳理案件事实,了解双方的争议焦点;另一方面主动与原、被告双方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想法。
经过多次沟通协调和耐心劝说,原、被告双方终于达成了一致意见。郭某某表示理解企业经营困难的现实处境,同意企业按月分期支付拖欠的工资,案件得以圆满解决。该案的成功调解,不仅切实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为企业敲响了警钟,提醒企业要依法用工,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

据悉,乌达区人民法院以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和谐稳定劳动关系为目标,努力应对在地区产业转型过程中发生的劳动关系新变化和新类型纠纷,不断加强和创新劳动争议案件专业化审判。自2025年1月1日至9月30日,乌达区人民法院高新区法庭共受理涉及欠薪类案件106件,已审结89件,其中调解和撤诉案件41件。涉案标的额共计713万元。
面对案件审理中常见的如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管理方式简单、用工不规范、劳动者对法律、法规的理解不当、建设工程的违法分包层层转包,导致最底层的农民工工资出现欠薪情况以及劳动争议中体现出的追索未休假工资、加班工资、节假日工资和停职留薪期工资等问题,乌达区法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依法妥善化解劳动争议案件。
在审理过程中,乌达区法院注重调查核实工资支付凭证、考勤记录等证据材料,准确认定劳动关系和工资数额。对于企业确实存在拖欠工资的情况,依法判决支付拖欠工资。同时,对于企业因经营困难暂时无力支付工资的,积极引导双方当事人协商分期支付方案,确保农民工及时拿到应得的劳动报酬。
在审理个案的同时,高新区法庭注重总结审判经验,为类案的审理打好基础。在今后的工作中,乌达区法院高新区法庭将继续精准分析劳动争议易发多发的涉诉风险点,构建并完善“常规体检+重点示警+定向服务”矛盾预防体系。通过“体检单”预防园区企业的涉诉风险,以典型案例和司法建议警示地区企业诚信守法经营,创新“企业点单,法庭接单”普法模式,联合园区管委会开展定向普法活动,提升企业管理者的法治意识。同时,通过“企业家问答室”,与企业负责人进行“面对面”交流答疑,持续规范企业用工,促进劳动者权益保障。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涉企民商事专业法庭的建设,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努力构建更加开放、透明、高效的司法环境,为高新产业园区的繁荣发展贡献法治力量。”佟晓晨说。(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