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土右旗海子乡苗六泉村开展“礼赞新时代 文明润万家”惠民演出活动,锣鼓声、欢笑声传遍乡间。土右旗人民法院海子人民法庭干警们瞅准这个村民齐聚的好时机,带着一摞摞法律宣传资料走进村庄。借着演出前后的热闹劲儿,海子人民法庭干警们把法治服务送到村民身边——从党群服务中心的集中宣讲,到田间地头的“零距离”答疑,一场场接地气的普法活动,让法律知识顺着田埂、伴着炊烟,悄悄走进了村民心里。
党群服务中心:一堂“家门口的法治课”
“大姐,这是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宣传册,您看看,要是遇到啥难事,法律能给咱撑腰。”在苗六泉村党群服务中心,干警们刚摆好宣传台,就吸引了不少来参加活动的村民围观。
考虑到村民们的需求,干警们重点准备了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内容:婚姻家庭里的财产分割、子女抚养问题,土地承包中的流转规范,还有遇到纠纷该如何起诉、如何收集证据等诉讼常识。没有机械式的法条解读,法官们用“拉家常”的方式,把生硬的法律条文变成“听得懂、用得上”的生活指南。
村民们手里拿着宣传单,有的凑在一起讨论,有的直接向法官提问。“以前总觉得打官司是件‘麻烦事’,听法官一说才知道,原来起诉流程、证据准备这些事情并没想象中的那么难。”刚咨询完法官的大姐笑着说。短短一下午,百余份宣传资料被分发一空,村民的疑问不解得到了详细回答。
田间地头:农忙间隙的“流动普法站”
正值作物生长期,不少村民在田里忙着除草、施肥。干警们看在眼里,索性把宣传台“搬”进了田间地头。
绿油油的田埂上,干警们沿着田垄边走边看,遇到村民就递上宣传册。“大爷,您歇会儿,我给您说说遇到纠纷咋处理,可不能靠着吵架解决问题。”薛法官走进田间地头,指着宣传单,给正在歇脚的大爷讲解起来。阳光穿过树叶洒在宣传册上,字里行间的“法治密码”随着法官的话语慢慢融进村民心里。
农忙间隙的普法,更讲究“见缝插针”。薛法官趁着村民喝水、休息的空当,把诉讼流程、诉讼风险等内容,用几句精炼的话概括清楚;遇到忙于劳作的村民,就把宣传单放在田边,叮嘱他们“忙完了看看,有用得着的地方随时找我们”。
田埂上的身影、绿苗间的交谈,成了夏日乡村里一道特别的风景。“法官跑到地里来给咱普法,真是把心放到咱农民身上了。”正在锄草的大爷接过宣传册,欣慰感慨。
司法为民:让法治阳光照亮乡村
这场借着惠民演出“东风”开展的“送法下乡”,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普法活动,更是基层法院延伸司法服务的常态实践。近年来,海子人民法庭始终琢磨着“如何让法律离村民更近”:农忙时就往田间跑,农闲时就到村里聚,让普法宣传和村民的生产生活节奏“对上路”。
薛法官说:“农村的事,得接地气才能办得实。村民们懂法了,遇到事就不会慌,矛盾就少了,乡村才能更安宁。”如今,这样的普法活动早已成了常态——人民群众哪里有需求,法治服务就延伸到哪里。
从党群服务中心的热闹宣讲,到田间地头的轻声细语,海子人民法庭干警用脚步丈量着司法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一张张宣传单,一句句贴心话,不仅普及了法律知识,更播下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种子。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这份来自法庭的守护,正让法治阳光洒满每一寸乡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