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办理一起普通民间借贷纠纷时,法官接待了两名“特殊”的当事人——一对年愈70岁的亲姐妹因借款纠纷而“对簿公堂”。
五年前,姐姐向妹妹借款5万元并出具借条一份,之后几年陆续还款,双方就还款事宜产生分歧。姐姐坚称几年来已经将借款全部还清,妹妹则表示仍有3000元未还。双方争执不下,妹妹一气之下起诉至土默特右旗人民法院。姐姐更是拒绝沟通,多次先行调解未果的情况下,案件转入诉讼程序。
边审边调,算清双方“经济账”
庭审开始前,老姊妹分坐于原、被告席,你一言、我一语,各说各理,情绪激动。考虑到双方年事已高且对抗情绪较为激烈,审理法官安抚双方情绪后,采取“边审边调”的策略,力图在审理过程中寻找调解的突破口。
审理过程中,法官引导双方将彼此之间的经济往来一笔笔算清楚后,发现除了微信转账之外,双方之间有多笔现金偿还的情况,但没进行过书面记录。法官敏锐地觉察到,两位当事人已经七十多岁了,双方的分歧可能是记忆偏差所致,但当前双方信誓旦旦各执一词,孰对孰错一时难辨。
这时,法官发现原告提供的借条上还有另一个共同借款人的签字,经询问得知,借款当时,姐姐和她的儿子共同在借条上签了字。对此,妹妹坦言,并不想将孩子牵涉进来,所以才只是起诉了姐姐。由此可见妹妹对家族亲情的在乎,这又让法官捕捉到了调解解决此案的希望。
法官搭台,多方助力弥合亲情
庭审结束后,承办法官并未急于制作判决书,而是继续为调解而努力。根据庭审中了解到的户籍地,邀请了当地人大代表共同参与调解。人大代表充分发挥人熟地熟优势联系到姐妹俩的弟弟,为调解提供了“接地气”的沟通渠道。
调解中弟弟娓娓道来,父母早逝后大姐承担了家庭重担,一直以来兄弟姊妹之间也相互帮衬,现在姐姐们年事已高,难免有记错的情况,但亲情不能因此而断裂。并表示自愿承担其中的2000元。弟弟的主动分担成功为纠纷化解搭好台阶,人大代表则从血脉亲情、长远利益出发,引导双方回忆手足互助的往昔,二姐不禁想到过往姐姐的抚育之情,内心深受触动,原本僵持的局面,在亲情的温暖下逐渐破冰。最终,妹妹表示不再要求偿还剩余的1000元,此事就此翻篇,并当场撕毁了借条。姐妹俩紧紧握住对方的手,多年的亲情隔阂在这一刻彻底化解。
该起纠纷的圆满化解,体现了法官对实质性解纷理念的坚守,更得益于“人大+法院”柔性解纷模式的优势。通过联动调解,双方经济纠纷在“情与理”的平衡中得以化解,也弥合了手足隔阂,守住了亲人间的情感纽带,传递出了司法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