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市法治
当前位置:首页 > 阿拉善盟 > 详细

戈壁深处的法治驼铃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14日 10:47:36  来源:内蒙古法治网

  立秋后的阿拉善戈壁,依旧骄阳似火。一辆印有法院标识的越野车碾过黄沙,卷起的尘土中,法官们正将卷宗搬下车——这是阿拉善右旗人民法院“驼背法庭”又一次踏上牧区执行路。他们像沙漠中的骆驼,用坚韧与执着守护着这篇土地的公平正义。2025年“驼乡·夏季攻坚”行动中,这支带着驼铃印记的司法队伍,将传统的“驼背法庭”与现代法治精神熔铸一体,让公平正义如清泉般浸润牧区大地。

  “驼背法庭”照亮执行路

  “牧民常说,骆驼走戈壁靠的是认准方向不回头。我们办执行案,就得有这份执拗。”执行法官哈斯乌拉擦拭着卷宗上的沙尘,话语里透着驼乡人的坚韧。在某银行与张某借款合同纠纷案中,面对被执行人地处塔木素布拉格苏木偏远牧户、正值剪羊毛季的困境,哈斯乌拉团队践行“驼背法庭”的“三不原则”——不坐堂办案、不拖延时机、不摆官威,驱车500余公里直抵牧户家中。

  驼队旁的“执行现场”,法官用“驼队守信”的故事释法:“就像驼商赶路从不爽约,借款合同签了字,就得认这个理。”被执行人张某听完动容:“法官把道理讲到了心坎里,欠的钱今天一定还!”当场联系亲友筹款,14万余元执行款当日到账。这场“戈壁执行”,正是“驼背法庭”的当代诠释——如骆驼踏沙般沉稳,似驼铃传信般可靠。

  乡音说理化解矛盾

  “原以为法官只会念法条,没想到能坐在戈壁滩用咱的话讲道理。”牧民一语道出“驼背法庭”魅力。阿右旗人民法院将传统“驼背法庭”升级为“流动司法驿站”,法官们背着卷宗走嘎查、跨戈壁,把庭审和执行现场搬到牧户家门口、搬到驼群旁。针对牧区地域广牧民分散特点,“驼背法庭”还推出“预约”服务,只要牧民一个电话,法官便带着国徽驱车赶赴约定地点,让法律服务真正“跑”起来、“活”起来。在此次攻坚行动中,“驼背法庭”累计行程超5000公里,执结案件34件。

  协同共治织密法网

  在塔木素布拉格苏木的牧民家中,手机屏幕上的“驼乡执行联动群”正闪烁着新消息。这个由法官、苏木干部、嘎查网格员组成的协作网络,正是“驼背法庭”破解牧区执行难题的智慧结晶。“法庭的‘驼铃’一响,我们就知道该搭把手了。”苏木干部巴图滑动着群消息说,这里每天都有执行线索流转、日程协调的实时动态。

  法官们联合苏木网格长绘制出“执行日历”,用红笔标注剪羊毛、接羔等农忙时段,确保司法服务不耽误牧民生产。在处理某草场承包纠纷案时,执行团队根据“日历”推迟执行时间,待牧民完成接羔工作后,在蒙古包外的空地上用两小时顺利完成调解,双方握手言和。这样的“执行日历”,不仅记录着牧民的生产节奏,更承载着法官们对牧区生活的尊重与理解。通过“驼铃传信”的协作机制,法院与基层治理力量拧成一股绳,织就了一张覆盖广、响应快、靠得住的执行网络,真正实现了“哪里有纠纷,哪里就有司法守护”。同时,通过嘎查委员会掌握的草场承包权、牲畜存栏等基础数据,法院建立起牧区财产信息库。在某起借贷纠纷中,网格员提供的“被执行人近期出售30只羯羊”线索,帮助执行法官3天内锁定财产,促成双方和解。

  暮色中的戈壁上,“驼背法庭”越野车辙与古老驼道交织,这场以“驼乡”命名的攻坚行动,让“驼背法庭”传统司法形式焕发新生——它不再是简单的流动办案,而是融入驼乡文化司法品牌。哈斯乌拉法官在工作笔记中写道:“每次看到牧民接过执行款时笑容,就像驼队找到水源般心安。”如今,在阿拉善戈壁上,“驼背法庭”法官们身影已成为牧民心中的“法治灯塔”,他们与驼群剪影共同构成动人的司法图景。这场融合驼乡文化与法治精神实践,正书写着牧区司法的“阿拉善样本”。(安娜)


编辑:包聪颖

内蒙古法制报社主办

版权声明:内蒙古法治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蒙ICP备13000786号-2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2308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有害信息举报平台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 0471-4687549

Copyright © 2020- 内蒙古法治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