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市法治
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检察 > 详细

伊金霍洛旗人民检察院:以检察力量守护文化根脉,构建遗产保护共治新格局

更新时间:2025年10月15日 16:20:11  来源:内蒙古法治网

  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是文明的载体。伊金霍洛旗人民检察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聚焦战国秦长城遗址与郡王旗农会成立地遗址两大核心文化遗产,通过创新工作模式、搭建协同平台、深化党建融合,探索出一条“司法护航+多方联动+红色传承”的文化保护新路径,让千年历史遗存与红色革命记忆在法治守护下焕发新生。

  露天听证进遗址,让千年长城“活”在当下。战国秦长城伊金霍洛旗段距今2200余年,总长41.319公里,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纳林陶亥镇束会敖包梁段保存最为完整。为破解遗址保护中的责任落实难题,检察院打破传统听证模式,将听证会“搬”进长城遗址现场,由沃冬副检察长主持,构建“检察+行政+基层管护”的沟通闭环。听证会上,文旅局、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及文物看护员围绕遗址保护现状、管护漏洞充分发言;听证员结合实地勘察情况,精准提出“持续加强遗址日常巡查”“完善保护设施”等建议,为长效管护提供明确指引。听证结束后,参会人员沿遗址步道实地回访,石片城墙与夯土层遗迹直观呈现先民智慧,让“共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意识从会议共识转化为行动自觉。这种“现场听、实地看、当面议”的模式,将司法监督与实地调研深度融合,推动各方从“被动配合”转向“主动共治”,为千年长城筑起“立体防护网”。

  公益诉讼护红色,让革命记忆“永不褪色”。郡王旗农会成立地遗址是土地革命时期我党领导农民运动的重要见证,1948年农会成员在此为革命事业牺牲,是承载红色基因的“精神地标”。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该遗址存在墙面渗漏、自然风化、周边环境杂乱等问题,建筑本体面临损毁风险。针对问题,检察院迅速行动:2025年7月联合行政机关开展实地核查,全面采集影像证据,锁定保护漏洞;随后依法举行公开宣告送达仪式,向相关行政机关明确提出“限期修缮建筑本体”“建立常态化管护机制”等检察建议,行政机关当场签收并承诺整改。同时,检察院以“党建+业务”深度融合为抓手,联合行政机关党员代表在遗址现场开展“党的生日话职责”主题党日活动,通过重温入党誓词、聆听农会斗争史,将红色教育与检察职责相结合,让“守护红色遗址就是传承革命精神”的理念深入人心,推动公益诉讼检察从“个案办理”升级为“系统保护”。

  构建共治新格局,让文化保护“常态长效”。无论是守护千年长城的“露天听证”,还是护航红色遗址的“公益诉讼+党建”,伊金霍洛旗人民检察院始终坚持“司法引领、多方联动、标本兼治”的工作思路。通过搭建沟通平台,打破行政机关、基层管护力量间的信息壁垒;通过创新工作场景,让司法监督更贴近遗产保护实际;通过深化党建融合,将文化保护与初心使命教育相结合,形成“检察推动、行政履职、社会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共治合力。

  下一步,伊金霍洛旗人民检察院将持续以法治力量为笔,以责任担当为墨,在文化遗产保护的道路上深耕不辍,让历史遗存焕发时代光彩,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王媛媛)


编辑:王瑶

内蒙古法制报社主办

版权声明:内蒙古法治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蒙ICP备13000786号-2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2308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有害信息举报平台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 0471-4687549

Copyright © 2020- 内蒙古法治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