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太感谢你们了,十年的疙瘩终于解开了!”草原深处,握手言和。地点不是调解室,而是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棋盘井镇的牧区草场上,一起困扰当地牧民十余年的草牧场纠纷案,近日在这里画上圆满句号。棋盘井镇政府、派出所、司法所等多部门联合历经十余年不懈努力,最终促成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这是基层司法行政力量扎根基层、化解矛盾的缩影之一,更是多方联动铸牢牧区和谐根基的有力见证。
十年积怨 草场纠纷牵动牧心
时间回溯到2014年,因草牧场边界划定存有争议,两户牧民对草场权属的矛盾逐渐发酵。从最初的口角摩擦到后来影响双方的生产生活,矛盾不断升级,不仅让两家人的生活不得安宁,更给周边牧户的草场使用带来连锁困扰,成为影响地区和谐稳定的“顽疾”。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再难也要解决。”棋盘井司法所自介入纠纷后, 主动扛起化解矛盾的重任,充分践行“多方联动、情理相融”的调解思路。积极联合镇政府、派出所、人民法庭、嘎查委员会,形成“1+N”协同调解模式。
多方联动 以脚步丈量草原公正
要化解这起跨时间已久的纠纷,摸清“病灶”是关键,调解员和民警二十余次深入牧区实地勘察,用脚步丈量草原的每一寸土地;同时在嘎查(村)“两委”成员的陪同下,走访 20 余名知情牧民,通过听口述、记细节还原历史脉络,并在镇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配合下,翻阅了30余份档案资料,溯根源厘清权属变迁,用耐心完善化解矛盾的第一手素材。
每次走访,调解员总是讲着法理、聊着乡情,双方当事人看在眼里,时间久了,也慢慢放下了心结。随着调解的深入,司法所制定了调解方案,采取“分阶突破”的工作方法。情绪激动时,先当“倾听者”,用牧民熟悉的家常话疏导心结;分歧胶着时,再做“辨析员”,逐条梳理双方诉求找到利益平衡点;法理困惑时,成为“普法员”,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规,用“草原上的案例讲草原上的法”。
法治护航 十年纠纷终画句号
2025年6月,调解员经过和双方当事人的不断交流,发现经过前期大量努力,最近当事人双方都有“不想再耗下去”的心理期待,调解员迅速抓住这一契机,量身定制“划界确权 + 补偿调剂”方案 ,既依法明确边界线,又通过合理补偿化解利益分歧,更引导双方签下共同保护草场生态的约定,让调解结果既合法合规,又合情合理。“这不仅解决了两家的事,更让周边牧户吃了定心丸,草场用得明白,邻里处得和睦。” 嘎查书记感慨道。
“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要找到法理与情理的最佳结合点”。棋盘井司法所负责人介绍,这起纠纷的化解,是基层司法行政机关联合多部门践行 “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 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该所始终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作为重点,尤其是农牧区的草牧场纠纷,他们通过建立 “每月走访 + 季度排查” 机制,发挥“四所一庭”的作用,借助“巡回调解”等举措,让司法服务触角下沉到嘎查(村)延伸到草原深处,既维护了牧区稳定,更促进了民族团结,让司法为民的阳光洒满草原,为乡村振兴战略在牧区的深入实施营造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高霞 郝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