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鄂尔多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口、车辆快速增长,交通安全形势日益复杂,虽然交通事故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因道路隐患引发的交通事故还相对较多。鄂尔多斯公安交管部门从道路隐患治理着手,树牢主动
警务、预防警务理念,创新构建“前端统筹谋篇、中端精准施策、末端长效固本”的现代化隐患治理体系,形成了鄂尔多斯经验作法。
党政推动,打造闭环管理体系。鄂尔多斯市委政府高度重视,鄂尔多斯市长于海宇对道路隐患治理作出批示。副市长曹凯宏按季度召开交安委全体会议调度工作。市交安委推动将道路安全隐患治理资金、“两站两员”工作经费纳入属地党委政府财政预算,建立“政府推动、路长排查、业主治理、人大监督、纪委问责”工作机制,并落实“周调度、月通报、季考核”工作制度。
建立制度,形成科学排查指南。制定《鄂尔多斯市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细化隐患排查、隐患治理、隐患验收、责任落实4大类12条工作措施,为治理提供科学指引。联合长安大学、交通等领域专家组建技术团队,建立“专家会诊”机制,对复杂隐患点段开展“解剖式”诊断,确保排查覆盖率、准确率双达标。
部门联动,凝聚协同共治合力。市交安委定期召开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对跨区域、跨部门隐患实行“联合踏勘、联合研判、联合施策”。创新“隐患治理项目化”管理模式,通过“清单化交办、台账化销号、可视化督办”推动部门协同攻坚。印发《道路交通亡人事故党政领导到场制度》,强化党政领导干部责任落实,推动事故深度调查、隐患溯源整改和高效救援救治。
同频共振,高效开展隐患“三级排查”。支队支援指导、大队组织推动、中队具体负责,三级交管部门同频共振开展“篦梳式”隐患排查工作。在城区镇区,重点排查信号灯设置不科学、标志标线不健全、隔离护栏缺失或损坏、路面塌陷、道路拥堵等安全隐患。在国省干道,重点排查平交路口视距不足、侧开口不当、标志标线不全、限速不合理,支路减速带及标志缺失破损等。在农村牧区,重点排查限速标志、大货车禁行标志缺失,路侧开口多、道口标注缺失、占道打场晾晒农作物等隐患。2023年以来,全市累计排查治理道路隐患2.6万个,全部完成治理,治理率100%。
科学论证,评定风险管控“三个等级”。引入专业团队,科学分析论证,对道路隐患精准评估,结合交通流量、事故数据等参数,建立“高中低”道路隐患分级标准。对高风险隐患实行“一点一策”治理,特别是对部局、厅局督办6处隐患由旗区领导挂牌督办,限定30日内完成整改;将中风险隐患纳入政府专项治理计划,特别是对110处Y形路口隐患限定60日内整改;低风险隐患由乡镇(街道)统筹,限定90日内整改。
靶向施策,推动全面实施“三化整治”。实施“工程化改造”。在农牧区开展“乡村路安”道路交通整治提升行动,分级分类治理县、乡、村道路隐患,对事故多发的平交路口(Y型路口),穿村过镇、临水临涯路段和近三年发生1次死亡3人以上交通事故的路段,增设警告标志标线、减速设施、警示桩、信号灯等安全设施。开展“精细化提升”。在城区主干道,通过优化交通信号灯配时,推动路口渠化、转盘优化,现实6条主干道,22个路口“绿波通行”,通行效率提升5%。在校园周边道路,通过新建过街天桥、设置减速带、施划人行横道等系列工作措施,交通事故起数同比下降19.7%。推进“智慧化防控”。在事故多发路段、路口布设“云哨”系统,有效提醒交通违法81122次,实时纠正交通违法。在急弯陡坡、视距不良路段加装智能预警系统234套,实现各类交通违法实时预警。
联动巡查,健全排查管理“专业队伍”。组织交通部门、道路业主、路长、“两站两员”建立道路隐患巡查队,明确巡查责任区域,对国省干道、运煤专线每周排查1次,对城区、农牧区道路每月排查1次。为各巡查队配备无人机,重点排查路面破损、标志标线缺失、防护栏损坏、交叉路口视线遮挡等隐患,确保隐患及时发现。
科技赋能,打造隐患治理“预防体系”。在事故多发路段、学校周边等区域安装视频监控、测速仪、交通流量分析仪等电子设备210套,配套开发“隐患排查智能APP”,通过拍照上传、定位标注、风险评级”实现隐患数据标准化采集。整合公安、交通、气象等部门数据,分析恶劣天气事故高发时段,为道路交通管控提供依据。
宣传动员,构建全民参与“共治格局”。依托各类新媒体平台,全面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开通隐患治理“民意直通车”,通过暖城回音壁系统、12345热线、政务新媒体收集群众反馈意见752条,全部完成整改。创新推出“隐患随手拍”全民监督机制,鼓励广大市民积极举报隐患线索,形成人人参与管理的共治格局。(杨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