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市法治
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经济 > 详细

青春在草原深处绽放

——敕勒同音实践队内蒙古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纪实

更新时间:2025年09月17日 15:10:47  来源:内蒙古法治网

  盛夏八月,草原青翠如浪。为响应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号召,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中国民航大学敕勒同音实践队奔赴内蒙古自治区,深入锡林郭勒盟、商都县、讨思浩村等地,以推广普通话为纽带,在广袤的北疆大地书写了一曲青春与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

  以语为桥,铸牢民族团结同心圆

1758160788454587.jpg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实践队扎根少数民族聚居地,以推广普通话为切入点,探索语言与文化的共生共荣。在商都县,队员们与卯都乡领导及村长深入座谈,聆听“商都”之名背后的蒙语智慧;在讨思浩村,与村委干部共话“推普+产业”的发展之路。方言差异曾是交流的“沟壑”,如今通过“一地一策”培训、非遗文化课堂,村民们用普通话讲述剪纸故事、推广电商农产品,语言成为连接民心、激活经济的“金钥匙”。实践队员感慨:“当留守妇女能用普通话顺畅对接电商客户,当孩童用标准发音传承非遗文化,我们真切感受到‘推普’不是简单的语言教学,而是乡村振兴的‘破冰船’。”

1758160922993345.jpg

1758161018527999.jpg

  推普赋能,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1758161045702235.jpg

  实践队紧扣“推普+职业技能”“推普+数字素养”主线,将语言教育与民生需求深度融合。在商都县平安小学,队员开设汉字书写课,一笔一划间传递“语同音”的文化自觉;在卯都乡十二顷村,调研普通话培训如何让农产品销量倍增,村民收入翻番,田间地头洋溢着“语言铺路,产业致富”的喜悦。与此同时,实践队走进节水增粮项目区,聆听种植大户用普通话讲述“葵花籽变金”的三产融合故事——从膜下滴灌技术到绿色认证品牌,语言赋能让科技与市场不再遥远。

  而在锡林郭勒盟大草原,推普行动更显别样风采:实践队穿梭于蓝天白云下的牧场,用蒙汉双语结合的方式,向牧民讲解普通话在牲畜交易、合作社管理、电商直播中的实用价值。牧民巴特尔握着队员的手说:“以前和外地客商谈生意总怕说错话,现在学了普通话,手机里还能查价格,我家的羊销路更广了!”队员们结合牧民日常,设计“牧歌传声”“草原故事会”等趣味活动,让牧民在欢声笑语中提升语言能力。普通话,正成为草原上连通现代生活的“新牧鞭”,让传统畜牧业与数字经济“并驾齐驱”。队员贾博宇说:“推普不仅是课堂上的声音,更是田野间的希望。”

  触摸北疆脉搏,传承红色基因

1758161115115153.jpg

  实践队赴内蒙古展览馆的探索之旅,为推普行动注入更深厚的意义。在“石榴籽情”展区,民族团结的累累硕果震撼人心:从229个全国表彰集体到2125个创建项目,数字背后是各族儿女共绘同心圆的真实写照。展览馆内“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标语与草原上蓬勃发展的绿色产业相映成趣,队员们深刻领悟到:推广普通话,不仅是语言普及,更是让党的创新理论、现代化建设的铿锵足音传遍每寸土地。结合“青春赓续红色血脉工程”,实践队还走访红色遗址、访谈基层党员,让红色基因与推普使命交织,激荡出青年服务基层的澎湃动力。

1758161163362628.jpg

  青春誓言:做新时代的“北疆传声筒”

1758161204517844.jpg

  从阴山脚下的讨思浩村到察汗淖尔湖畔的万亩葵田,从锡林郭勒的辽阔草原到现代化牧业基地,实践队的足迹印证着“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队员们用方言与普通话交织的调研问卷、用非遗课堂上的欢声笑语、用电商平台前的实操指导,将“小切口”的推普行动融入“大蓝图”的乡村发展。队长关雯溪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扎根边疆,做草原新发展理念的‘传声筒’、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员’,让青春在服务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1758161254615569.jpg

  风起敕勒川,推普正当时!期待更多青年携手同行,共绘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的壮美同心圆!(文/杨鑫悦 图/关雯溪 贾博宇)


编辑:王瑶

内蒙古法制报社主办

版权声明:内蒙古法治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蒙ICP备13000786号-2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2308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有害信息举报平台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 0471-4687549

Copyright © 2020- 内蒙古法治网 All Rights Reserved